本會轄區南起後龍南港北至竹南崎頂,海岸線長34公里,會員分佈竹南、後龍等十鄉鎮。
後龍鎮位於後瓏溪口,開發於康熙年間鄭氏據台時代,為清朝及日據時代台灣與大陸間往來貿易之重要港口之一,亦呈漁船出入之據點,後因飛砂淤積洪水破壞河床改道,而移往公司寮出入。
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日人調查苗栗辦務府(另有苑里及頭份辦務府)有7漁村296戶,其申專業漁戶70戶,兼業226戶,漁獲量 17.2萬斤,以搖鐘船、牽苦船、龍船、竹排共110艘作業。
民國二十三年新竹州獎勵建造50噸級小型漁船2艘,以公司寮為基地,經營雜鯛釣漁業效果不佳,嗣後新竹州水產試驗場建造試驗船2艘確定附近漁場。
民國二十五年有動力漁船5舟叟共34公噸,漁產量35,500公斤。
民國二十七年日人調查,竹南庄地區共有漁戶236戶,占總戶數2,950戶的 8%。有申型漁船43艘,竹筏10隻,以地曳網、流網、延繩釣、小曳網、投網…等為主,當年漁業生產漁撈61萬斤,加工7.3萬斤,養殖1.2萬斤,總生產值7.3萬日圓;後龍地區有漁戶486戶,附發動機漁船1艘(5噸10馬力)中型漁舶 25艘,竹筏154隻,以地曳網、刺網、流網、搖鐘網、延繩釣、石滬、石倉漁業、魚苗業等為主,生產量40萬斤。
本漁會轄區內海岸潮間帶寬廣且潮差大,冬季季風強勁帶來大量飛砂,影響海岸,故無良好港灣地形,漁業難以發展。
光復以後政府逐步推動漁港建設。
民國三十五年公司寮漁民鄭來貴建造10噸級20馬力之漁船2艘取名「龍津號- 及「詩前,聘請高雄、澎湖漁民帶船從事鯊魚延繩釣,成績可觀,四十一年增加至11艘。
民國42年起興建公司寮漁港;65年開始修建外埔漁港,並且在「第一、二期台灣地區漁港建設方案」中陸續加以建設。
本會轄區內現有第三類漁港龍鳳、外埔、公司寮三處及青草、塭仟頭、補寧、南港等四處四等漁港,另有渡船頭及水尾停筏場。轄內會員有動力漁、船25艘,動力舢舨53隻,動力漁、筏170隻。
八十三年年產量約700噸,價值5,000萬餘元,漁民半農半漁,大部分僅在漁沉季節出海捕魚,以維生計。